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2-19 10:27
在很久很久以前,土族人的故乡山川翠绿、牛羊遍野,但人们无论男女,穿的都是褐衣。牧羊女斯尔金索看到雨后美丽的彩虹,非常羡慕,幻想着自己也能有一身彩虹似的鲜艳服装。她每天用动听的歌声向上苍表达这个美丽的心愿,优美的歌声终于感动了神人卓勒丹迭,卓勒丹迭托梦于斯尔金索,教她学会了缝制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木、黑色代表土地、黄色代表五谷、白色代表乳汁的五色花袖衫。
恰似彩虹下凡间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传统服饰中最典型的标志,互助县也因此赢得了“彩虹之乡”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谚,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来摆三摆,蜜蜂彩蝶赶不走;拂袖跳起安昭舞,恰似彩虹下凡来。”这无疑是对彩虹袖最诗意的咏叹和赞美。
彩虹袖俗称花袖,土族语称“绣苏”,如今已由传统的红、绿、黑、黄、白5色演变为用红、黄、蓝、白、黑、紫、绿7色的布料缝制的套袖。
彩虹袖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土族古歌《杨格喽》里就有“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红白蓝黑紫绿黄,万物全靠它生长”的唱词。有人说彩虹袖是土族先祖可汗布勒为了给妻子缝制衣服,采下了天上的彩虹缝制而成。也有人说,是土族阿姑为了装扮生活,根据彩虹的颜色设计而成。
土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彩虹袖上的每一种颜色都寄托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有专家认为,彩虹袖上的黑色表达了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绿色是对绿色世界的憧憬,黄色寄托了对丰收的向往,白色象征着纯洁的心灵,红色传达着对太阳的敬仰,而蓝色和紫色也有着土族人民对不同的自然景物的寓意和尊崇。
原来前世因缘定
土族绣女张吉然,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
1956年,张吉然出生在互助县东沟乡洛少村的一个土族家庭里。洛少村是一个纯土族的村子,20岁时她出嫁到本村另一个自然村庄的一个土族家庭里。婆婆在村里是一个颇有声望的裁缝能手,来到婆家后,张吉然看到婆婆为邻里乡亲裁剪、缝制土族服饰,慢慢地,她也对自己民族的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从小到大在一个纯土族的环境和氛围中劳动、生活,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张吉然对土族服饰的裁剪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张吉然说:“土族服饰男女有别,有少年装、中青年装和老年装,有夏装也有冬装。我们县有东部的‘伏兰诺日’服饰、中部的‘哈拉齐’服饰和山区一带的‘特哇尔托洛盖’服饰。”“伏兰诺日”服饰指的是五十、红崖子沟、松多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哈拉齐”服饰指的是丹麻、东沟、东山、威远镇、台子等乡(镇)土族所着的服饰。“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指的是五十、丹麻、东沟、东和、林川等乡(镇)靠近青石岭的地方以及威远镇、台子个别土族村庄的土族所着的服饰。以上三种服饰的男装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妇女的发式、帽子、衣服的式样和花袖上,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
“伏兰诺日”妇女的发式是编两条辫子,放黑线头绳,在发根处留约5寸长的散头发,后与头绳混编,辫梢合二为一,头绳下端系红穗子或红绿布条;帽子为黑白色羔皮帽、白色镶边毡帽、狐皮帽和女式礼帽;衣服为小领、斜襟、开衩式袍服,较宽大。衣领是多层叠式衣领,周边镶以水獭皮,披在肩部,具有层次和色彩的美感;花袖由红、黄、绿、橘黄、粉红、蓝6种颜色组成。
张吉然取下头上的黑色毡帽,说:“我们‘哈拉齐’的帽子大多是织锦边黑毡帽或插花礼帽,衣服的样式也和‘伏兰诺日’相同,只是要窄一些,显得紧凑合身。我们这边的花袖由红、绿、黑、黄四种颜色组成,粉红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加的,袖口放上五寸宽的白色袖边,显得鲜艳整洁,美观大方。”
“‘特哇尔托洛盖’服饰的特点是把头发一分为二梳成很多细小辫,最多可以梳108根,装到叫做‘希加适布’的辫套里,垂到胸前或者是压在前腰带下。头后面梳一根稍微粗一点的发辫垂在背后,辫子的根部缀上一个圆形白螺片,把成串的白珠子中间点缀一些红绿珠子挂在白螺片上,垂到胸前或者是挂在衣领纽扣上。”张吉然告诉我们,女子长袍小领、斜襟、不开衩,袖口及下摆用约4寸宽的红布镶边,不放花袖。细小辫、白珠子、辫套和红镶边是“特哇尔托洛盖”服饰最大的特点。 (上)
|